首页    备考资料    教师    【教基】教师招聘模拟练习答案解析(1)

【教基】教师招聘模拟练习答案解析(1)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的定义。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选项A,蜜蜂采蜜是本能行为,不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导致的行为变化,不属于学习。

  选项B,猴子练爬树是本能行为,不属于学习。

  选项C,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不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改变,因此不属于学习。

  选项D,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是经由练习导致的行为持久变化,属于学习。

  选项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的分类。从学习水平来说,加涅提出了八类学习,由低到高依次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

  A选项,信号学习是指学习对某种信号作出某种反应。经典性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学习。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其先决条件主要取决于有机体先天的神经组织。

  B选项,连锁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个体首先要习得每个刺激-反应联结,并按照特定的顺序反复练习,同时还应接受必要的及时强化。

  C选项,辨别学习是指能识别各种刺激特征的异同并作出相应的不同的反应。它既包括一些简单的辨别,如对不同形状、颜色的物体分别作出不同的反应,也包括复杂的多重辨别,如对相似的、易混淆的单词分别作出正确的反应。

  D选项,解决问题的学习亦称高级规则的学习,指在各种条件下应用规则或规则的组合去解决问题。

  所以,学习水平最高的是问题解决的学习,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记忆的分类和泛化、分化概念。

  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可以把记忆分为四种类型: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逻辑记忆,以对概念、公式、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刺激的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记忆层面上属于对害怕、恐惧这种情绪的记忆;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对相似刺激,做出了相同反应,属于刺激的泛化,故本题选A。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桑代克的试误说。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A选项,练习律是指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练习律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

  B选项,应用律是指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失用律是指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如果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

  C选项,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题干描述教师布置预习作业,在上课前会检查,属于在学习活动之前,让学生先做好预备性反应,强调的是准备律。因此C选项正确。

  D选项,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C。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A选项,连续强化对每一次或每一阶段的正确反映给予强化。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B选项,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C选项,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D选项,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正强化是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负强化是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题干表述为去掉一个厌恶刺激,是负强化,故选D。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论语》语录的理解。《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说明作为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B项和以身作则的示范者角色不相符,所以为干扰选项。C项人际交往与示范者角色的意思不相符所以该选项为干扰选项。D项也不是对于这角色的解释,所以为干扰选项。综合以上解释正确的选项为A项。

  7.【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作文编入文集应属于著作权案争议,不属于财产权、人身权利范畴。《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一款: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第十一条第一款著作权属于作者。所以未成年人也享有著作权。故本题选B。

  8.【答案】D。解析: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和主体性是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A选项复杂性是指教育目的全面、教育任务多样、劳动对象差异,创造性是指老师应因材施教、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要有教育机智。B选项连续性是指时间上的连续,广延性是指空间上的连续。C选项长期性是指培养人的周期较长,间接性是指教师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社会或者直接贡献于人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所以D选项正确。

  9.【答案】C。解析: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基本表现。它表现在学生能根据一定的目标或要求,或在某种情境的激发下,自行采取相应的态度或行动。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参与活动,课下主动完成作业,主动帮助同学等。(2)独立性,也称自主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而且能自行确定或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特点和条件的目标和行动方式,并能在实现目标的行动中自我监督和调控。(3)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它表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而且有超越意识,如超越书本、超越教师、超越自己和群体等。

  10.【答案】D。解析:学生的向师性是指学生入学后,会自然地亲近、信赖、尊敬甚至崇拜教师,把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行为举止的楷模。